泰山北斗 光照后人 —— 记波兰语专业易丽君教授

作者: 时间:2011-09-21 点击数:

作者:赵刚

易丽君,女,1934年12月出生,湖北黄冈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易丽君教授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经历了山河破碎、日寇横行的艰难岁月。这让她从小立下了读书报国的崇高志向。1954年,当时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的易丽君,由于成绩优异,被国家选派到波兰华沙大学波兰语言文学系学习。留学期间,她发奋学习,博览群书,为以后的波兰语教学和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那个时代中波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深深打动了她。经过6年的学习,易丽君于1960年顺利获得波兰华沙大学的硕士学位。回国后,按照组织分配,她先在中央广播事业局苏联东欧部担任编辑、记者。1962年奉调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现改名为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任教。从那时起,已经过去了近50个年头。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曾长期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东欧》季刊副主编等职务;此外,她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和北京市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

易丽君 教授从教近半个世纪,始终全身心地投入高等教育事业,为国家外交、外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几十年来,她甘守寂 寞,清贫不改其志;不避艰危,挫折不改其节,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以点点滴滴的付出,在非通用语教学科研这片鲜为人知的领域,做出了一番常人难以企及的成 就,赢得了同行专家、国外友人,特别是她的学生们的深深敬意与爱戴。

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易丽君 教授始终以高尚的情操教育、感染她的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操的有用之才。在她眼中,一个学生,特别是将要从事 外交、外事工作的青年,必须拥有对祖国深厚的爱,才能无论顺境、逆境,都忠诚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她反复要求学生:“要学做事,先学做人”;“人应该老老实 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大学阶段,“要养成求真务实,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她经常提醒学生,“要尽量抵御外界的种种干扰与诱惑,学会耐得寂寞,扎扎 实实地学好本领。不要一知半解,而要有努力钻研的精神”。她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使学生们在内心深处萌发了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怀。

在日常教学中,易丽君教授认真践行着这些为学为人的准则。她的每一堂课,都经过精心的准备,内容翔实,资料新颖;她批改作业,细致到每一个用错的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当学生们看到她工工整整的备课卡片时,当学生们拿到她认真批改过的作业时,无不为之动容。几十年来,易丽君 教授讲授过的课程很多,无不让学生们受益良多。她上翻译课,总是紧贴实际,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她上文学史课,则总是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常让学 生们沉浸其中,如醉如痴。她还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成绩好的学生补充额外的学习材料,而对落后的学生则循循善诱,耐 心帮扶。她的言行感染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成为他们的人生指南。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易丽君教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北外的波兰语专业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教学体系,满足了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求。1995年和2006年,易丽君老师分别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的光荣称号。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挚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守,易丽君教授也赢得了学生们深深的爱。2004年12月,当易丽君教授70华诞之际,学生们专门为她制作了电脑网页,供大家留言。短短几天时间,她教过的学生们便从世界的不同角落发来无数条留言,向易老师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易丽君 教授特别重视本专业教师的梯队建设,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她多年坚持从事以老带新工作,为青年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指导教学方法。她经常与年轻教师进行 教学和科研方法的讨论,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作为博士生导师,她指导了本专业两位青年教师,使他们在学术和教学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多年来,易丽君教授始终认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密不可分。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和准备,而科研则应该起到引领教学的作用,使教学水平有本质上的提高。她本人正是这方面的表率。

易丽君教授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上个世纪50年代留学波兰,使她有机会对波兰文学有了全面的了解。波兰,这个地处中欧的文明古国,有着足以傲然于世的文学传统,不同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名家灿若繁星。接触到波兰文学,使易丽君眼界大开。回国后,她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波兰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之中。即便在文革最艰难的时期,她仍焚膏继晷、笔耕不辍。文革结束后,1976年,她翻译的波兰文学名著,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首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在文革后出版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被誉为外国文学翻译的“报春花”。在此之后,她对波兰文学的翻译研究工作就一发而不可收。30年来,她先后翻译了密茨凯维奇的经典巨著、波兰民族史诗《塔杜施先生》(1998);雅·伊瓦什凯维奇的长篇小说《名望与光荣》(上、中、下)(1986);亨·显克维奇的《十字军骑士》(上、下)(1996、2002)和历史三部曲:《火与剑》(上、下)(1997)、《洪流》(上、中、下)(2001)和《弗沃迪约夫斯基先生》(上、下)(2011);当代波兰著名女作家奥·朵卡萩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2003)、《收集梦的剪贴簿》(2008)以及维·贡布罗维奇的《费尔迪杜凯》(2003、2006)等。凭借早年坚实的中文功底,易老师的这些译著语言流畅、文字优美、生动传神,得到了外国文学翻译界的好评。2004年,易丽君教授荣获中国译协颁发的首届“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除文学翻译外,易老师还对波兰文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作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先后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文学研究专著两部,使得中国对波兰文学的译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些辛勤工作的成果,为中波两国人民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易丽君教授丰硕的学术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国文学翻译界、文学评论界和波兰各界的极大关注。波兰共和国总统、总理、议长等政界要人,曾多次亲自为其颁奖或致信表示祝贺。多年来,易老师多次获得“波兰文化功勋奖章”、“波兰共和国十字骑士勋章”、波兰“国民教育委员会功勋章”等荣誉。2007年,她还荣获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名誉博士的崇高荣誉。

返观易丽君教授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科研经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老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勤奋、坚韧、淡泊、睿智的光辉风范。她取得的成就和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年轻一代的宝贵财富。如今,年逾古稀的易丽君教授,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每日坚持阅读和写作。与她的每一次交谈,都会让人有所感悟:淡泊的人生,原来也可以很精彩。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