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感悟体育之美

作者: 时间:2022-02-19 点击数:

        2月12日,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的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绩夺得冠军,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当时正在看台上服务的张佳琛激动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旁边荷兰队的运动员和教练们也站起来鼓掌,并用荷兰语向她表示祝贺,恭喜中国选手夺冠。

       张佳琛,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荷兰语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北京冬奥会期间成为“冰丝带”的语言服务志愿者,负责荷兰、比利时、德国和爱沙尼亚四个队的联络工作。

        “此次能参加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还能跟运动员、教练员近距离接触,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我觉得自己超幸运。”张佳琛开心地告诉记者,“去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相约北京’测试赛的志愿服务,当时荷兰队也参加了比赛,我还跟荷兰队的领队约定北京冬奥会再见。没想到我真的来赴约了,熟悉的随队官员看到我,格外亲切,好似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开赛前的3个小时来到场馆,认真查阅每日详细竞赛日程表,了解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主动到力量房等运动员训练场所、休息场所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为进行适应训练的运动员提供必要的翻译和沟通服务;比赛结束后,引导获奖运动员到颁发纪念品的区域等候,并提醒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都是张佳琛日常工作的内容。

        “对我来说,最具挑战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外国运动员的名字和人认准、对上号,光荷兰队就有三四十人,压力还是蛮大的。他们都穿着同样的运动服,戴着口罩。上冰后,从头武装到脚,就更难辨认了,有种拆盲盒的感觉。”张佳琛说,“我只得通过一遍一遍地查看官方发布的各位运动员比赛时的照片、视频,尽可能地记住他们的长相和身形,以及一些明显的特征。”

        1991年出生的张佳琛,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还在上高二的她因学业紧张没能参与,多少觉得有些遗憾。“今年,在家门口办冬奥会,我有幸能够参与其中,这对我来说,也算是圆梦了。”张佳琛说,“这次,我作为语言服务志愿者,直接为外国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服务。我上大学期间去荷兰做过交换生,现在在学校教的也是荷兰语;比利时人讲的是荷兰语,我出国留学去的就是那里;爱沙尼亚只有一位参赛运动员,他的教练还是荷兰人;我的父亲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会德语,受他的影响,我也学习了简单的德语。没承想,我就刚好为这四支队伍服务,真是太巧了。”

        “每次在信息台服务时,总会有运动员认出我来,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不是叫我的荷兰名字‘Esmee’,就是叫‘Zhang’,感觉特别亲切,这也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张佳琛说,“前两天,一位荷兰队的运动员在适应训练时不小心将发带弄丢了,我们几位志愿者协商后通力协作,很快就帮她找到了。送回去时,她很是惊讶。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却让我意识到了志愿服务细节的重要性。在冬奥场馆,我们的服务不是代表个人,也不是代表学校,而是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

        “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通过和运动员、教练员的交流和沟通,学习了不少体育方面的专业术语和词汇,也是一种成长和进步。”张佳琛直言,“这些日子,在服务的同时,我见到了很多老将在赛场上拼搏,尽管他们有的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从他们身上,我领悟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感悟到了体育之美。这段经历,我将终生难忘。”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