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赛程将近过半,一场场比赛、一枚枚奖牌的背后,有运动员的汗水与泪水,有工作人员的专业与细致,更有志愿者们的奉献与付出。
讲述人
张佳琛
欧洲语言学院荷兰语专业教师
国家速滑馆语言服务助理
北师大昌平驻地志愿者带队教师
从测试赛到冬奥会
我与冬奥志愿服务的故事,还要从2021年10月的“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说起。彼时,我有幸作为随队翻译,为荷兰速度滑冰青年队提供语言服务。今日,我再次回到熟悉的场馆,感触良多。
张佳琛与参加测试赛的荷兰速度滑冰青年队合影
从1月23日正式上岗算起,我已经在闭环内度过了两周的时间。在这期间,我见到了许多在测试赛时就结识的老师和志愿者同学,也认识了更多新的朋友。无论此前是否相识,走在场馆中,互相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都是彼此间的默契:每个人都在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志愿热情。我们是一座座小小的“桥梁”,在志愿服务中沟通了情谊。
荷兰新闻报道荷兰速度滑冰队进入国家速滑馆训练
北京冬奥会的规模与测试赛自然不能相比。作为语言服务志愿者,我服务的运动员数量也有所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责任,也是更多的收获。
荷兰速度滑冰运动历史悠久,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运动队阵容也堪称豪华。初次相见时,尽管有熟悉的随队官员在其中,我也不免担心能否应对工作的挑战。于是我先通过查阅资料,记住了运动员的名字和参赛项目。再通过运动员了解随队官员的工作内容。
最初,运动队成员们在听到荷兰语问候的时候还稍有些惊讶。经过几个官方训练日的相处,我们已经能够在工作之余聊上几句。我给他们介绍中国新年的传统习俗,他们则会向我讲解荷兰北部的速度滑冰历史。我依靠所学专业,成为了一座小小的“桥梁”,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从老师到“战友”
1月22日,我和北外4位志愿者一起进入北师大昌平校区驻地。作为带队教师,我希望能尽我所能为同学们做好后勤保障。作为志愿者团队的一员,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我测试赛志愿服务的经验帮助同学们尽快地适应工作节奏,更好地完成任务。
张佳琛欢迎到馆参加训练的荷兰运动员
而我又何其幸运,学校思虑周到,提前与驻地协调,为同学们的生活、工作做好了保障。而北师大驻地也不遗余力,认真听取每一位同学的需求和建议,让同学们生活无忧。团队里同样参与过测试赛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工作技巧,帮助其他同学进入角色。成为了他们“战友”的我,在学校、驻地和场馆团队之间架起了小小的“桥梁”,让温暖无惧闭环的阻隔,缓缓流动。
有幸作为志愿者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作为中国青年的荣幸。
我将继续努力,与所有团队成员一起,身体力行地服务冬奥赛事、讲好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