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炬引路,奋楫笃行——记北外匈牙利语龚坤余教授

作者: 时间:2021-04-15 点击数:

——记北外匈牙利语龚坤余教授


与党同行、为国育才的教书匠

“匈语专业创建时,条件极其艰苦。图书资料缺乏,课本词典没有,教学经验谈不上。教材没有,自编;打字员没有,自打;教学经验没有,摸索。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编写教材、与学生谈心……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当年近八旬的龚坤余教授对我们讲述他六十年前初学匈牙利语的情况时,我们的思绪也一同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各种艰难困苦也如影随形的年代。

“那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殖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我国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时就指示,在与亚非拉人民的交往中,为了尊重他们的民族感情,一定要重视他们的语言,要抓紧培养掌握这些国家语言的人才。”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北外于1961年创建了匈牙利语专业。龚坤余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匈语专业学生,在北外开始了为期5年的大学生活。

“班上15名学生,大多是农家子弟,生活艰苦朴素,但勤奋好学。入学时,刚好赶上国家的困难时期,部分同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享受到最高的甲等助学金,即每月12.5元的生活费补助,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这么多,大家都很知足。当时的学习条件没法与现在相比,每天,我们手中拿的是油印讲义,课堂上,除了老师的一支粉笔外,没有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生活条件虽然差,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却非常高,图书馆、阅览室、大教室是同学们最熟悉、最留恋的地方,无论是上自习,还是节假日,同学们都在苦读。每天清晨,起床铃声一响,就准时起床出操。洗漱后,朗朗的读书声汇成悦耳的交响曲。晚饭后,就去图书馆或大教室上自习。”

这就是新中国第一届匈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写照。经过5年的勤奋努力,国内培养的第一批匈语专业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之后,龚老选择留校任教,一晃就是42年。他曾任东欧语系(现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龚坤余教授桃李满天下,前后培养了7届、100多名匈语毕业生,他们大多活跃在外交、经贸、文化、新闻、教育、科研等领域。

第一届匈牙利语专业学生合影 后排左二为龚坤余先生


辛勤划桨、笃定前行的奋斗者

龚老任教的42年中,他保持高度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因材、因人施教,调整旧有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确保高质量培养匈语人才,满足社会对匈语人才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适当增加外交、经贸、文化、国情等方面的知识,尽可能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并努力争取让同学们在校期间到对象国学习一到两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国家经济的发展,1986年,84级匈语班全体14名同学赴匈牙利佩奇大学学习,同时有一名老师随行,这是匈语专业学生历史上第一次走出国门,这种国内外双向培养的模式一直沿续至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匈语人才的需求量有增无减。按照惯例,匈语专业每隔四年招生一次,但从1992年起,逐渐扩大招生计划,改为每隔两年招生一次。中国银行、中兴、华为、海信、TCL、创维、联想等企业相继进入匈牙利,不少企业都有匈语毕业生在工作。2015年,匈牙利成为第一个确认加入“一带一路”的欧洲国家,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与匈牙利的“向东方开放”政策对接,两国在经贸、基建、农业、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对匈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今,北外欧语学院成立了匈牙利研究中心,匈牙利罗兰大学中文系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前,匈语教学没有正式的出版教材,全都是油印的。专业创始阶段,基本上是随时编,随时印发给学生,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很难得到保证。改革开放后,在北外和外研社的大力支持下,匈语教研室编写了《匈牙利语》14册,并于1988年正式出版,结束了匈语教学长期没有正式出版教材的历史。在其后的十多年里,龚老又先后编写出版了《匈牙利语语法》、《匈汉会话手册》、《匈牙利语应用文》、《匈汉汉匈翻译教程》等配套教材。

精神矍铄的龚坤余先生


不忘入党初心,励志当代青年

北外匈牙利语专业成立六十年来,龚坤余先生承前启后,率领匈语专业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创立初期,匈语教研室只有一名教师,现在已有4名教师。从只能培养本科生,到今天能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从每四年招生一次,到现在隔年招生,从毕业生只能在所学专业单位工作,到如今除在外事部门工作外,在文化、金融、制造、通讯、旅游等行业都能见匈语专业的毕业生,其变化之大可想而知。

时代变迁,祖国富强。匈语专业老一代北外人,延续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着勤奋工作的热情,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桥梁夯实了基础。他们的精神风骨熠熠生辉,照耀着北外每一位青年学子。龚先生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接续奋斗!


采写、撰稿:欧语学院 张虓

审稿:刘厚广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