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栉风沐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八十年来砥砺前行。今年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歆传双百工程”的启动元年,这一活动也象征着两代人之间的薪火相传。通过开展“老少结对”活动,使红色基因在两辈间流动传承。在本期“歆传双百工程”活动中,我们将一起跟随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吴秉篪、高文、叶纹笑宇三位同学的脚步,探访易丽君教授。

(图左为易丽君老师)
易丽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波兰文学》《波兰战后文学史》等,译著《先人祭》、《塔杜施先生》(合译)、《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十字军骑士》(上下,合译)、《费尔迪杜凯》(合译)、《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合译)等数十部。曾获“穿越大西洋”翻译奖(波兰文学翻译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
去国家需要的地方
采访的同学特意为易老师带去了鹦鹉学长的玩偶。看着鹦鹉学长上刺绣的北外校徽,易老师回忆着她上学、执教的往事。她尤其提到她本来很喜欢武大,校园美,离家近,她是独生女不想离家太远,但是国家需要派遣留学生到波兰,她父亲说“国家需要你去,你就去”,在这样的信念下还是毅然前往波兰并刻苦学习,与波兰人民结下深厚的感情。谈到百年来的沧桑巨变,易老师很是感慨地说:“中国共产党很伟大,很有方法”,如今仍与波兰朋友们有着深厚友谊的她说,波兰人民也是从心里佩服中国的发展成就,感恩中国在波兰人民需要的时候慷慨援助、支持。易老师分享了很多她年轻时贫苦的生活,笑着说年轻人没经历过苦日子,叮嘱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当下,无愧于党的培养,投身于新时代的奋斗和奉献中去!
专精学术 为国育才
易丽君老师一生都在与波兰语打交道,是国内接触学习波兰语的先驱之一。后来到北外教书同时从事文学翻译,她翻译的作品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是波兰语学子很重视的珍宝。对于波兰语学子来说,她也是专业的顶级丰碑和德高望重的前辈,深受学子们的景仰。易老师学习波兰语的条件之艰苦与自身之刻苦,鼓舞和激励了后辈们的内心——拥有如此优越和舒适的学习环境,青年们更应发愤图强,不愧对党和国家的培养。易老师还带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例如李怡楠老师和赵刚老师,相信在优秀老师的带领下,北外波兰语的发展前景将更加明亮。
采访感悟
易老师当初被选派到波兰是周总理的指示,是党的安排,她学有所成则回馈国家,通过翻译波兰文学作品、教授波兰语、沟通搭建中波友好关系来遵从党的号召,服务国家。我们作为当代充满朝气具备新思想的大学生,也应当以她为榜样,向她学习,向党致敬,争做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争做无愧自己,无愧党和国家的北外人。
“歆传双百工程”提供了一个桥梁,让老同志有机会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切实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而青年学子也可以通过为老服务的方式接过老同志的一棒,来构建和谐校园,传递正能量。在本次“歆传双百工程”的指导下,我们体会到了易丽君教授“国家需要你去,你就去”的信念。让我们在对易教授的学习中,将为党为国家的精神不断传递,向老党员致敬!
联络员 | 叶纹笑宇 高文 吴秉篪 唐诗雯
素材 | 全学玲 陈一驰
文案 | 黄贤 顾雨澄
排版丨刘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