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多元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这一切为欧洲语言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于2025年7月1日至2日举办第八届欧洲语言文化论坛,旨在共同探讨大变局下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中欧人文交流与合作。

在开幕仪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赵刚教授向各位嘉宾和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他指出自2018年以来,北外欧语学院已携手兄弟单位成功举办了七届学术研讨会,不仅活跃了国内欧洲非通用语界的学术氛围,还提升了《欧洲语言文化研究》辑刊的学术影响力,为中欧人文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他强调,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在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家欢聚一堂探讨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具有特别的意义。鉴于欧洲语言文学学科在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纽带作用,我们需要在大变局下更深入挖掘欧洲语言文学的学科价值,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人文交流方面的优势,为国家的对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学界同仁一方面要坚守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的学科本色,传承学术传统,夯实学科基础;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借助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欧洲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推动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在致辞的最后,赵刚向所有与会嘉宾发出倡议,“大变局孕育新机遇,新挑战呼唤新作为”,希望学界同仁们携手并进,为推动欧洲语言文化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刚副校长致辞 | 
柯静院长主持开幕仪式主旨报告
|
欧语学院院长柯静教授主持了四场主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梁展教授以“在东西方之间思考”为题,基于对近代欧洲哲学思想史的总结,条分缕析地探讨了现代欧洲概念的形成及围绕其概念形成所引发的反思,并表达了对现代性危机以及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深切关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陈榕教授以“当代文化研究‘氛围转向’中的示能之物”为题,从其对哥特小说的主题研究出发,拓展至对氛围理论与可供性概念的深入探讨。她指出,这些研究为我们重新审视主客体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并强调理论本身作为问题意识所具有的关键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高歌研究员以“从携手共进退到分道再扬镳:波兰、匈牙利与欧盟关系阐析”为题,系统性地梳理了波兰、匈牙利与欧盟关系的演变历程,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利益与观念因素,强调波-欧、匈-欧关系的复杂性及内在张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张虹教授以“我国高等院校欧洲语种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为题,清晰地梳理了教师教学与科研现状、专业发展需求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欧洲语言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这四场主旨报告呈现出跨学科性、现实关切与理论深度相结合的显著特点。首先,议题广泛涵盖哲学思想史、文化理论、国际关系及教育研究,展现了多元的学术视角;其次,各项研究均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无论是探讨现代性危机、欧盟与成员国关系的内在张力,还是分析欧洲语种教师的专业发展前景,均紧密聚焦于当前东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最后,这四场报告共同突显了跨文化对话的意识,充分展现了我国欧洲语言文化研究所具备的国际视野和实践价值。

梁展研究员发言 | 
陈榕教授发言 |

高歌研究员发言 | 
张虹教授发言 |
在7月1日下午举行的“欧洲文学研究与翻译”“欧洲语言教学与研究”“欧洲国别与区域研究”“中欧文明交流与互鉴”四个分论坛,以及7月2日上午举办的“语言文学组”和“区域国别组”两个学生分论坛上,国内外30余所高校的专家和师生围绕“欧洲文学研究的守正与创新”“数智化时代的欧洲语言教学”“变局中的欧洲区域国别研究”“中欧文明互鉴的根基与前沿”四大议题进行研讨。“欧洲文学研究翻译”分论坛聚焦文学中的历史记忆、空间结构与文化身份等核心议题,十位学者从多语种、多文本出发,深入探讨欧洲文学的思想维度与跨文化意义。“欧洲语言教育与研究”分论坛的与会学者们聚焦于欧洲语言教学、文化研究、语言学理论、语言政策等多元议题,体现了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的多样性与理论深度。“欧洲国别与区域研究”分论坛的发言者聚焦于欧洲地区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等领域,从多维度展现欧洲发展态势,他们以具体或个案问题为研究驱动力,紧扣区域热点,突出现实关切,采取多元方法,既深耕于区域的特殊性,又尝试探索跨地区规律,为中国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理依据和策略启示。“中欧文明交流与互鉴”分论坛的与会学者,集中探讨了中欧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当代实践及其理论反思。他们将长时段的回溯性梳理与现当代的文化交流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历史学、传播学、翻译学、宗教学等跨学科视野的交融,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研究维度。这不仅展现了中欧文明交流的丰富图景,也揭示了文化传播中的结构性难题,为构建更具平等性和实效性的文明互鉴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经过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度点评,与会代表在轻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实现了多领域、多语种、多层次的跨学科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随着最后一场分论坛的结束,“大变局下的欧洲语言文化研究主题论坛(2025)”圆满落下帷幕。

欧洲文学研究与翻译分论坛合影

欧洲语言教学与研究分论坛合影

欧洲国别与区域研究分论坛合影

中欧文明交流与互鉴论坛合影

学生论坛语言文学组合影

学生论坛国别区域组合影
撰文:李雪
审核:刘厚广、柯静、董希骁
编辑:庞海丽
摄影:刘磊、王茂权
排版:门敬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