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6 日下午,我校欧语学院、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联合举办全球海洋史文明对话——《制造三文鱼:海洋生态危机与经济不平等》图书研讨会。此次活动以我校客座教授梁友平及欧语学院挪威语专业李菁菁老师翻译的《制造三文鱼:海洋生态危机与经济不平等》一书为契机,邀请该书作者挪威作家西蒙・塞特尔与我校历史学院及全球史研究院院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李雪涛教授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三文鱼产业背后的全球性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学生及海洋产业从业者参与,由李菁菁老师担任主持。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挪威经济学院的挪威学生,以及在华跨国企业代表和国内媒体机构人员,共同参与讨论,为活动增添了多元视角和丰富内容。

《制造三文鱼:海洋生态危机与经济不平等》一书由挪威作家西蒙・塞特尔与谢蒂尔・厄斯特利合著,由中国工人出版社于今年2月出版,该书深入剖析了三文鱼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海洋生态和全球经济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不仅揭示了三文鱼产业背后的生态危机,如过度养殖导致的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受损等问题,还探讨了由此引发的经济不平等现象。此次对话活动旨在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为应对全球海洋挑战提供学术思考与解决方案。
在对话中,西蒙・塞特尔分享了他在书中采用的叙事结构与写作策略。他指出,本书通过技术、伦理、资本等主题的穿插推进,试图打破读者对技术进步的盲目乐观,引发对伦理问题的深刻反思。李雪涛教授从全球史与环境史的视角出发,提出三文鱼养殖史是一部“全球生态政治”的历史,技术传播与生态负担转嫁的悖论,凸显了“绿色资本主义”在全球南方扩张的困境,呼吁寻找真正可持续的替代方案。
李雪涛教授在对话中强调,全球海洋史不仅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史,更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历史。三文鱼产业的发展凸显了全球生态不平等的加剧,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生态成本的转嫁上。他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在三文鱼养殖业中承担了巨大的生态负担,而这种负担往往被忽视。李教授呼吁国际社会应更加重视生态不平等问题,通过国际合作与政策调整,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作为我国前驻挪威大使馆政务参赞,梁友平老师从译者的角度以及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三文鱼产业在中挪关系中的角色。梁老师指出,三文鱼不仅是挪威的重要出口商品,也在中挪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强调,自然资源在国际政治中的功能日益复杂,三文鱼从文化商品到政治符号的转变,反映了自然资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多重属性。梁老师呼吁,在国际交往中,应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因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的生态平衡。
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杨轶在活动中指出,三文鱼产业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全球生态与经济的复杂关系,也凸显了文化与价值观的多样性。他强调,不同文化对三文鱼的认知和利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多样性应被尊重和保护。杨轶呼吁,在推动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和挪威经济学院的挪威学生代表也积极参与了讨论。他们从挪威本土的视角,分享了三文鱼产业对挪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探讨了挪威在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与角色。这些学生代表的发言为活动带来了新的视角,促进了中挪两国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华跨国企业代表和媒体机构人员也参与了此次活动。跨国企业代表分享了他们在三文鱼产业中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企业在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与挑战。媒体机构人员则从传播的角度,讨论了如何通过媒体的力量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中挪两国在海洋史与文化领域的交流,也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通过此次对话,与会者深刻认识到,三文鱼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全球生态平衡与人类未来的重要议题。在全球海洋文明的长河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供稿:欧语学院、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撰稿:李菁菁;审核:刘厚广、李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