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李慧
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拉丁语专业教师,自2015年入职以来,担任全国首个拉丁语专业的教研室主任,至今已近十年。这是一段从无到有的跋涉,一段在古典与现实之间搭建桥梁的旅程。拉丁语专业的创设,没有可复制的模板,没有成熟的路径,但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回应了这个时代焦虑浮躁的呼唤:我们需要一种慢下来的学问,一种“以古为镜”的教育。
一、专业建设:为“慢学问”筑基
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是逻辑严密、语法繁复的古典语言,是西方两千年文明的根基。2018年9月,我们迎来了首届本科生,2022年开启研究生培养和“拉丁语—意大利语辅修课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2021年,在尚无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情况下,我专业即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这背后,是我们始终坚持一种不追逐短期效益的育人理念——帮助学生慢下来,用时间去沉淀理解与成长。
我们构建起“语言+历史+文献+思想”融合的课程体系,出版国内首套专业拉丁语教材,开设“经典阅读沙龙”“拉丁诗歌合唱”“手稿释读小组”等系列活动。我亲自参与每一个项目,与学生一同策划、撰写、修改、展示。班级荣获“校十佳班集体”“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等诸多荣誉,2022届本科生100%就业或升学,其中2人工作,10人读研;2023届两名研究生以优质的论文完成答辩,首批辅修课学生也已顺利完成全部学业。“慢学问”所耕耘的土地,正在逐渐地开花结果。
二、以文育人:让语言训练成为思维锤炼
在“快思维”主导的时代,古典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一次主动放慢节奏的过程。拉丁语句式复杂、结构缜密、文化背景深远,学生唯有在专注与耐心中,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这不仅是语言训练,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
我在教学中坚持“自然教学法”,通过原文阅读、模仿、诵读与写作,不借助翻译,直接用拉丁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课程中大量引入西塞罗、李维、贺拉斯等原典,让学生与古人“对话”。一位毕业生说,拉丁语让他学会如何严谨表达和有逻辑地思考,这种能力在职场中成为了他的核心竞争力。我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英语以外的其他现代语言,首创性地开设“拉丁语—意大利语互开辅修课程”,为学生去意大利留学培养了跨文化能力和视野。一位同学曾感到习惯了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之后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意大利出国留学这一年,她第一次离开家,一个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难的学业,经过半年与自己的相处,她直面内心,选修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在期末考试中获得满分,还告诉我说:“我们读过的原典,对于我理解其他专业学科的逻辑和背景特别有用”。这正是我所追求的育人结果——让学生通过语言修炼和跨文化交流,生出内在的力量。
三、因材施教:在差异中点亮可能
教育不是流水线,真正的育人是接纳多样、点亮个体。我尤其关注那些尚未明确方向的学生,陪伴他们寻找自己的节奏。
有位学生大一时参加了诸多社团活动,但内心迷茫,在谈话中流露出对自我价值的困惑。我鼓励她不必担心成绩,急于追赶,而要欣赏自己的勇敢探索自我的精神。大二时我发现她写作能力出众,便引导她聚焦文学研究。她大三赴海外交流时,迷上中世纪文学,大四以中世纪女性作家为题撰写了优秀的论文。之后她说服了舍不得她的父母,坚定地选择出国读研,最终她被罗马大学录取,赴莱顿大学交换,开启了古典学的学术之路。
还有学生在课堂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古典之道”。一位喜欢神话的学生,在我引导下将兴趣转向人类学,现已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还有学生热爱图像艺术,基于她在国外参加的铭文整理项目,写出了扎实的硕士论文。古典教育所推崇的HVMANITAS(人文精神)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体,在真实的接纳中照见其独特。
四、融入现实:让古典之学贴近生活
拉丁语并非“象牙塔内的语言”,而是打开古今对话之门的钥匙。我不断为学生搭建学术与现实的桥梁:邀请国内外专家讲课、组织国际讲座、推荐夏校与交换项目、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参与“一带一路”语料库建设实习,带领学生释读手稿、参与教材编写、调查西方拉丁语教学现状。学生说:“当我在佛罗伦萨图书馆触摸精美的手稿,当我用拉丁语与外国友人交流,古典的学问和现代的我,同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现实中找到古典的回响,是我的育人目标之一。
五、以人为本:在时间深处照见自己
“FESTINA LENTE”(慢慢地快)是我对教育节奏的理解。在这个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我愿意做一名“慢老师”,陪伴学生放慢脚步,寻找人生方向。正如王定华书记在2021年在我班主题班会上为同学寄语时所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性,不求短平快,要努力成为大学者。”古典语言不是技能,而是一种“养心之学”。在教学与陪伴中,在带领他们与古今先哲的对话中,我看到学生逐渐摆脱焦虑、找到热爱。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教授知识,而在于帮助人认识自己,勤于思考,终身学习。古典学这门学科给我们以契机,以古为镜,在时间深处照见自己,方能于此扎根,砥砺前行,以达星辰。

讲述人简介:李慧,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与文学学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意大利罗马大学文学博士,罗马慈幼宗座大学古典学学士、硕士。现就职于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拉丁语言与文学副教授,拉丁语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传教士汉学,拉丁语语言与文学,拉丁语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曾获北外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本科教学新秀奖二等奖,“中国路桥园丁奖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