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相伴,共同探索非通用语专业学习的多样可能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作者: 时间:2025-07-30 点击数: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李婧敬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欧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教师李婧敬。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今天的分享,向各位老师学习。

回首过往,时光如梭。我于1999年进入北外学习,2006留校任教,至今已在校园里度过了26个春秋,也在讲台上与同学们共处了19个年头。在这里,我由学生转变为老师,由求学者转变为教授者。今天,与其说是分享我的育人故事,不如说是通过几个凝结的瞬间,回望这些年来师生相伴,共同探索关于非通用语专业学习之多样可能的美好经历。

第一个故事:关于一场反复重现的师生对话。

作为本科一年级精读课的任课教师,在每一届大一新生的第一次课堂上,我总会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老师,我们所学的这门语言,将来究竟能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说在早些年,学生们关切的是非通用语会否被越来越普及的英语所取代;那么近两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他们的忧虑则转变成了语言学习的意义是否会被方兴未艾的AI技术所彻底消解。

每每此时,我都会告诉同学们:语言并不仅仅是按照机械化规则组合起来的词句,它承载着某一特定人类群体的逻辑、思维、情感和精神追求;语言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人类群体力求将纷杂无序的事物用逻辑化、秩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进行描述和呈现的伟大尝试,也体现了人类对于潜藏于万物之中的秩序和美的追求。因此,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时,目标并不在于掌握某种鹦鹉学舌式的技能,而是一整套独立且完整的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呈现世界的思维方式;其根本宗旨是通过此种训练和研究去了解一个有别于我们的群体,学习从他者的视角去看待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世界,进而思考我们各自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学习所内蕴的人文精神的颐养恰恰是我们在未来得以成功驾驭人工智能的最关键核心所在。

第二个故事:关于一门师生共建的课程。

关于语言学习的深层意义和价值,仅靠老师的“言传”是远远不够的。更有说服力的是学生们的亲身体验。自2016年起,我开始教授本科三年级的必选课程“意大利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本导读”。相较于其他能够直接提升“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课程而言,这门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不高度相关。如何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门“无用之学”的作用?在课程开设之初,我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问卷的方式,充分了解了学生对历史类课程的既有认知和未来期待,并与他们共同设定了课程的宗旨:通过对于文本、图像等历史材料的研读,尝试回到历史场景之中,去重构历史的全貌,进而思考历史对于当下的借鉴意义。每个学期结束时,我都会广泛听取学生们的建议并对课程进行改造。十年过去,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一门集讲解、研读、分享、讨论、反思和专题讲座于一体的,让“原本不那么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投入学习的课程。近年来,先后有4位同学因为这门课程将后续的硕士研究方向确定为历史;此外,还有一位同学在申请全球排名第7的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数据科学与运筹”方向的博士资格时,在面试环节获得了这门课程带给他的“意外之喜”。当时,一位考官得知他的本科专业是意大利语言文学,便提到自己的妻子也是但丁研究专家,并随口朗诵了《神曲》的开篇之句:“Nel mezzo del cammin di nostra vita…(人生的旅途我方行半程)”。那位同学想到这段文本恰好在我的课上研读过,便顺势接续了第二句“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便身陷幽暗的森林之中)”。考官大为惊喜,面试的紧张氛围也随之消解。最终,以外语为学科背景的他,在这场跨越文理学科的考试之中发挥出色,超越了众多理科专业的竞争者,获得了首肯。考官表示:“我相信一个愿意研究但丁的学生在其他任何领域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我想,这位同学用亲身经历,验证了所谓“无用之学”的人文学科的价值,也用最为具体的方式诠释了“小语种,大舞台”的深刻含义。

第三个故事,关于一次师生合作的学术研究。

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是彼此独立却又频繁交叉且相辅相成的两大领域。我在学生时期就有幸目睹并参与过前辈教师们在教学中开展科研,又以科研反哺教学的过程。走上讲台后,我也像他们一样,在科研工作中有意识地吸纳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素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的一次师生合作:我带领4名硕士研究生开展了《达∙芬奇全集》的译介工作。这是一套专业度很高的学术丛书,共计18本:时间紧,内容多,涉猎广,难度大。因此,工作开始不久,困难就接踵而至:海量的专业词汇、晦涩的学术引文、庞杂的译名系统,让这几位本已堪称翘楚的学生迅速意识到了自身能力的局限,译介工作一时陷入停滞。面对困难,我调整了工作机制:带领学生们集体研读有关达∙芬奇的参考文本;帮助他们透彻理解达∙芬奇思想的核心要义;统一厘定专业术语的译名;学生们则通过他们擅长的智能技术搭建了合理的“初译-审校-修改-定稿”操作平台,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集体工作的效率。就这样,单纯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综合的育人过程,跨越了课上与课下的边界,理论与实操的边界,言传与身教的边界,也跨越了老师与学生的边界。最终,译稿如期交付,18本分册的译文质量以及不同分册之间的统一性都得到了出版社的首肯。更令我感到欣喜的是,通过这次师生合作,4位同学都确立了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信心和决心,分别前往罗马智慧大学、芝加哥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国际政治、意大利文学、世界史和艺术史专业攻读博士,各自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19年里,一届届学生从意大利语专业课堂的教室走向了广阔的世界,而我也在与他们共同探索非通用语专业学习的多样可能。未来,在培育本科、硕士、博士各层级学生的路途上,还有许多故事尚待书写。我将继续与学生们携手相伴,共同成长,以外语为钥匙,从历史的变化和实践的对比中真正读懂中国、认识世界。


讲述人简介:李婧敬,欧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欧语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曾获2018年度意大利国家翻译奖、2022年度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奖、2024年首届金隄翻译奖优秀奖等奖项;2024年获评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