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举办深化欧洲非通用语课程思政集中理论学习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9-26 点击数:

9月24日下午,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全体教师开展集中理论学习活动,多位教师代表聚焦“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结合自身教学与教材建设经验作交流发言,分享了在课堂设计、教材编写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欧语学院副院长、保加利亚语专业教研室主任林温霜老师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强调外语学习不仅要“向外看”,更要“向内看”。她指出,外语课程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表达能力。她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如“中国哲学家我来说你来猜”和“唐诗宋词回忆挑战”等互动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实现知识转化。她强调,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单纯传授语言技能,而是“赋能”,即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自信。

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教研室主任陈逢华老师结合长期教学实践指出,思政教育应自然融入课堂,而非额外附加。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将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与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这本就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她同时鼓励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保持学习热情与长期积累,在更新教学内容、回应学生挑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成长与专业提升。

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彭裕超老师则结合塞尔维亚语教材编写工作,介绍了在教材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经验。他表示,教材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应在文化比较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思辨力。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他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比较中塞文化差异,展示中国现代化发展成就,并结合中塞友好历史与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树立和平意识和家国情怀。他强调,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自然渗透,要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党总支书记刘厚广在组织集中理论学习过程中指出,欧洲非通用语课程思政是外语教育一以贯之的核心任务,全院教师要不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转化运用,坚持守正创新,深耕欧洲非通用语教学特色,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与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价值引导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供稿:欧语学院;撰稿:李淳;审核:刘厚广)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