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希腊雅典大学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迪米特里·索蒂罗普洛斯(Dimitri A. Sotiropoulos)受邀为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师生带来题为“前南斯拉夫国家的社会经济现代化”专题讲座。
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南斯拉夫战争导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从前南斯拉夫分裂出的七个独立国家和地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北马其顿、波黑以及科索沃(地区),在地区冲突和动荡的背景下推进现代化进程。针对这一进程,索蒂罗普洛斯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其二,在 21 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现代化在前南斯拉夫国家中呈现出怎样的实践形态?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索蒂罗普洛斯教授首先辨析了关于现代化概念的不同观点。现代化通常指西方式的城市化、工业化,同时伴随着社会福利的提高和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但也存在对这种常见理解的目的论批判,即这种发展模式预设了所有的社会都会朝着西方模式发展。此外,索蒂罗普洛斯教授还提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及社会历史学等替代性发展观,如中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教育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在厘清概念内涵后,索蒂罗普洛斯教授结合具体数据与现实情况,系统分析了 21 世纪前南斯拉夫国家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实践形态。索蒂罗普洛斯教授认为,自1991年以来,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就是“追赶欧盟”,但这一理想已经逐渐黯淡。他通过数据展示了这些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表现,如人均收入普遍翻倍、经济增长显著,但也有很多局限或不足,如政府债务高企,结构性问题突出,农业就业比例高;服务业虽为主导,但公共部门占比过大,且过度依赖少数精英的资本投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失业率居高不下、青年与女性长期失业问题严重、贫富差距大、社会排斥风险高、非正规经济体广泛存在等现象,使得看似理想的经济增长数据“失真”。
此外,前南斯拉夫国家普遍呈现出 “转型社会” 的典型特征 —— 传统与现代元素交织并存:一方面,教育普及与文化开放推动社会向现代性迈进;另一方面,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依然深刻,民族主义情绪更是有愈演愈烈的倾向;二者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多元、包容理念形成一定张力,对现代化进程产生复杂影响。

索蒂罗普洛斯教授指出,21 世纪初前南斯拉夫国家面临的经济停滞、竞争力不足、收入不平等与失业等问题,截至目前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其背后存在深层次的制度与体系根源,且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产生了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1989年后前南斯拉夫国家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后发生的经济危机对其造成了严重损害。同时,经济上的相对成功并未伴随着足够的社会保障,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代化是不完整的;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各个前南斯拉夫继承国看似经济稳定增长且人均收入呈上升趋势,但其背后受不受监管的、无序的资本主义体系操控;这种经济增长的不可预测性伴随着持续的失业、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而这些现象导致中低收入阶层和劳动力市场的边缘群体开始和精英阶层建立裙带关系,或者接受民粹主义的政治言论;不受监管的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监管的缺失以及监管政策的未及时落实,导致企业经营者与政府官员之间非正式关系的形成,腐败也应运而生。

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欧盟对巴尔干地区的援助、欧洲社会的发展模式、理论适用性等问题进行提问,索蒂罗普洛斯教授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