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秩序变迁下的欧盟战略自主与欧洲安全秩序走向”会议综述

作者: 时间:2025-11-07 点击数:


秩序变迁下的欧盟战略自主

与欧洲安全秩序走向


会议综述

2025年11月1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成功举办主题为“秩序变迁下的欧盟战略自主与欧洲安全秩序走向”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1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20余名学者围绕欧盟战略自主的理论逻辑、历史演进、现实动因与区域差异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呈现出一种“复调式”的学术景观:既有对历史脉络与制度因果的宏观把握,也有针对具体国别、次区域与政策领域(防务、能源、供应链、气候治理等)的细致分析。本次会议由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弘毅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研究》总编辑宋晓敏研究员、外交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赵怀普教授、“北京对话”智库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韩桦、以及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希骁教授相继担任会议各分组主持人。会议伊始,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柯静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对于本次会议的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各兄弟院校、智库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真诚感谢。除二十多位发言嘉宾外,还有来自校内外的超过40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01

欧盟战略自主理论

与战略层面的多维透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欧盟战略自主提出即将迎来十年之际,对于这一主题的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且,欧盟“战略自主”的兴起并非一时概念炒作,而是外部秩序变迁与内部脆弱性叠加的产物。

外交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赵怀普教授指出,从美欧同盟关系的历史演变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欧盟战略自主的现实动因与局限。由于美欧关系逐渐从冷战时期的“蜜月期”逐渐转向联盟松动与异化,美国从承担安全成本的领导者转变为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的交易型盟友。这一转变使欧盟被迫思考如何在美国战略收缩与全球权力再分配的背景下,构建自主应对危机与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并且,美欧关系的异化并未削弱欧盟寻求自主的决心,而是推动其在防务、经济、科技等领域加速能力建设。

北外国际关系学院王朔教授进一步从《欧盟战略自主的动力与有限性》角度分析指出,2016年后欧盟在多重危机冲击下重新审视其安全与政治身份,法国作为其中最突出的案例之一,其对欧盟战略自主的认知与反应具有代表性。法国主导的“战略自主”理念既是对外部威胁的回应,也是内部信心重塑的尝试。其动力来自欧洲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落后感,但这一理念同时存在“合理性、真实性与现实性”的矛盾。王朔认为,欧洲的自主性并非越高越好,而在于能否真正服务于欧盟的整体利益。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中心主任简军波老师从国际关系理论角度,探讨了欧盟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帝国”的分析框架。在其看来,欧盟在结构上呈现出“核心—边陲”的不对称治理格局,具备统一认同与多样文化并存的特征,且对地理区域的扩张有极大兴趣。作为“帝国”,欧盟在地理扩张和意识形态强化方面面临机遇,但同时遭遇边陲国家的不忠、核心地区民粹主义上升及制度控制手段不足等挑战。简军波认为,欧盟的“帝国化”进程既可能推动一体化深化,也可能加速其内部瓦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赵晨研究员从乌克兰危机出发,分析了欧盟战略自主的驱动力与前瞻。他指出,2022年乌克兰危机使欧盟战略自主概念深入欧盟各国政府和公众认知,经济、能源及对华供应链依赖也成为战略自主的重要考量。危机凸显了欧盟对俄罗斯的恐惧、对北约不断东扩与俄罗斯战略空间挤压的认知,以及对普京个人的不信任。赵晨认为,欧盟战略自主不仅限于军事,还涉及经济和外交层面,其目标是提升整体韧性与应对能力。

北外德语学院顾苏老师则从制度化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了欧盟加速推进防务自主的进展、动因与制约。他指出,乌克兰危机与跨大西洋信任裂痕推动欧盟强化防务投入与产业本土化,但内部认知分歧、主权敏感和外部压力使其战略自主仍具有局限性。



02


核心欧洲国家的政策与认知演变



关于核心成员国立场,北外德语学院范一杨老师指出,德国对“战略自主”的理解经历了从被动追随到主动引领的过程。自2022年起,德国在防务、经贸与技术领域全面推动战略自主制度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建设”。他认为,德国正努力在欧盟内部协调、领导与竞争三者之间寻找平衡,在强化防务工业体系、制定经济安全战略的同时,也面临财政可持续性与民众承受力的双重约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永升教授从多视角解析欧盟“战略自主”的多面性,强调欧盟内部存在“自决”“自主”与“依附”的复杂张力。法国强调政治与制度创新,德国侧重军工与产业发展,两国主导下的“战略自主”实际呈现多元目标与分层结构。赵永升指出,欧盟当前的“自主”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介于外部依赖与内部博弈之间的“1.5级自主”。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副教授张飚的发言题目是“英国工党政府对欧盟战略自主的反应”。张飚老师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工党政府执政时期对欧盟战略自主的认知与反应,还与保守党政府时期的英欧关系作了比较。在其看来,与保守党时期的疑欧、反欧立场相比,工党政府在安全与防务方面更积极支持欧盟战略自主,参与PESCO项目和制裁协调,但仍然强调北约的不可替代性,并在外交与能源合作上寻求多边协调。工党政府的做法体现了后脱欧时代英国在欧盟战略自主中的功能性参与和协调者角色。

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专业副教授于雪风系统地分析了意大利对于欧盟战略自主的认知与政策反应。于老师认为,意大利在地缘政治上处于欧洲与地中海交汇处,既受北约保护,也受欧盟政策约束。并且在欧洲权力结构上,意大利有着极其尴尬的政治地位,即大国中的小国,小国中的大国。这种独特的地缘与政治地位塑造了意大利对于欧盟战略自主战略独特的认知与回应策略。其立场是“合作式自主”——强化欧洲防务以提升国际地位,同时保持与美国的紧密联系。意大利认为,战略自主应当服务于欧洲整体安全,而非取代跨大西洋框架。



03



欧洲次区域与中小国家的多样化回应



01北欧国家:开放型战略自主的实践

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丹麦研究中心主任王宇辰老师指出,地缘政治变动促使北欧国家从“制衡者”转变为“务实利用者”。芬兰与瑞典加入北约、丹麦终止防务“选择退出”,体现出北欧国家安全认知从危机管理向领土防御的转型。北欧国家支持“开放的战略自主”,强调包容非欧盟国家参与防务合作,在去风险化与开放市场间寻求平衡。她还认为,北欧对于欧盟战略自主的反应,强化了北约与欧盟的互补性,也塑造出一种以务实合作为核心的“开放战略自主”模式。



02 中东欧国家对欧盟战略自主的区域比较:分化的安全认知与政策平衡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波兰研究中心主任姬文刚教授指出,中东欧国家在欧盟战略自主框架下呈现显著分化,是观察欧盟战略自主的棱镜。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构成“挺乌联盟”,而匈牙利则在国家利益与集体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他认为,中东欧的政策分歧反映了欧盟战略自主“意愿大于能力”的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鞠维伟则从意识形态层面分析了中东欧国家的保守主义倾向对欧盟战略自主的影响。他指出,中东欧地区保守主义政党对法德主导的战略自主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功能性合作,在面对欧盟战略自主时多采取“避免讨论、务实合作、主动塑造”的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转型与一体化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鞠豪同样立足中东欧国家角度,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东欧国家认知中的欧盟战略自主。在其看来,一个非常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是:中东欧国家关注的欧盟战略自主问题与国内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原因是我们关注的欧盟战略自主聚焦于欧盟战略自主能不能成,成了对我们外交有何影响?而中东欧作为欧盟战略自主的实际入局者,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主如何实现以及代价是什么?


03中东欧国家对欧盟战略自主的国别反应




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匈牙利语教师、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秋萍以匈牙利为例,揭示其作为“欧洲内部的他者”所持的独特立场。欧尔班政府坚持中立与务实原则,在俄乌冲突、制裁政策与价值观议题上频繁与欧盟唱反调,其背后既有经济能源利益考量,也有深层的民族文化自尊与历史心理。匈牙利对欧盟的抵牾体现出国家主权与联盟价值间的张力。

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斯洛文尼亚语教师、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雨辰则从斯洛文尼亚视角出发,阐述了该国奉行的“小国嵌入式外交”的安全逻辑。这种安全逻辑投射到对于欧盟战略自主的认知与反应上表现在:斯洛文尼亚强调“合作安全”,在北约框架下保障安全,在欧盟机制中寻求议题主导权,其官方认知更接近“功能性自主”,强调能力建设与责任分担的平衡。

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斯洛伐克语教师、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传玮介绍了斯洛伐克的“主权外交”理念,揭示该国在“亲俄—亲欧”之间的平衡取向。斯洛伐克提出“斯洛伐克优先”与“四方外交”概念,虽然承认欧盟的不可替代性,但同时力求在边缘成员国中争取更大话语权,显示中小国家在联盟内部的自主诉求。

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捷克语教师、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覃方杏指出捷克对战略自主持“兼容性支持”态度,即强化欧盟防务但不削弱北约,在北约框架下保障安全是其长期原则。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教师杨策则分析了波兰对欧盟战略自主的立场:一贯将北约视为安全根本,支持欧盟防务合作的“补充性”,反对与北约竞争,强调主权优先与东部防御。

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爱沙尼亚语教师、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偲彤详细分析了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对欧盟战略自主的认知与反应。他指出,这些“前线”国家基于历史经验和地缘安全压力,对欧盟战略自主高度关注,核心目标是增强集体安全和自主行动能力,同时避免削弱北约。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国防预算、加强战备、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北约军事存在,并在外交上维持跨大西洋合作,对俄罗斯采取强硬态度,同时推进能源自主和数字主权建设。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珊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拉脱维亚例证:拉脱维亚支持“开放的战略自主”,但明确前提是北约为欧洲安全的核心保障,欧盟仅补充作用。其政策重点包括领导东部伙伴国家的治理标准、网络安全监管与科技发展,强化欧盟在法治、人权和民主价值方面的作用,同时确保跨大西洋纽带不受削弱。黄珊强调,拉脱维亚的立场体现历史警惕与现实约束:欧洲无法支撑两套西方军队,因此欧盟自主必须与北约保持协调。




04



超越安全领域的延伸议题与全球视角



在议题外延层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连晨超的报告“欧盟战略自主在气候能源领域的实践、悖论与地缘政治影响”,将讨论议题拓展至能源与气候治理领域。他指出,欧盟的能源战略兼具危机应对与主动塑造的双重逻辑,既追求气候目标,也服务于产业安全。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与净零工业法案,欧盟实现了规则“武器化”,但也陷入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开放市场与保护主义的双重悖论。连晨超认为,这体现出欧盟从“理想主义的规范力量”向“务实的地缘政治行为体”的转变。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石岩老师系统地比较了中欧双方在“战略自主”问题上的认知差异。她指出,欧洲理解的自主更多指能力与韧性提升,而中国关注其是否能保持对美政策的独立性。欧洲的“去风险”被中方视为“变相脱钩”,这导致双方在政策目标与认知层面存在错位。因此,若不能在相互理解中建立政治互信,中欧合作将在安全化背景下受到制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徐刚研究员对欧盟战略自主的存在性及可行性本身进行了反思。他指出,欧盟战略自主更多是欧盟框架内不同分贝声音的口号,其目标性大于行动。从外部视角来看,欧盟难以完全摆脱对美国的依赖,美国仍能在关键时刻影响欧洲决策。原因在于欧盟内部存在大量分歧,包括大国与小国、新老成员国、不同政策领域和不同党派之间的意见差异,使得共识基础不够稳固。此外,欧盟还面临对防务、能源、经济等多重依赖:欧洲需在防务上降低对美国依赖,在能源上摆脱对俄罗斯依赖,在经济上减少对中国的结构性依赖,同时在政治领域保持竞争力。他还建议,从中国视角出发,应关注欧洲一体化的前景,回答“何为欧洲”的问题,思考如何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会议最后由主持人王弘毅作总结发言。他强调,欧盟战略自主问题的核心似乎可以归结为,如何回答“谁的自主、对谁自主、为谁自主”这一问题。此次会议的讨论既是一种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也是一次区域与国别的对话,更是东西欧之间的对话,为更加系统地认识欧盟战略自主的动力、进程、路径及其有限性提供了新知。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手机版